多家银行缩短融资链条
時間:2023-01-16 22:54:09 來源:
天長新聞網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孫冰 | 北京報道 對于經濟大省們來說,解碼濟計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滬浙劃機會里一方面要穩住基本盤,粵蘇即傳統的魯閩優勢產業要鞏固住、保持好,字經另一方面則要挖掘培育新動能,解碼濟計打造出新的滬浙劃機會里經濟增長引擎。 《中國經濟周刊》梳理了上海、粵蘇浙江、魯閩廣東、字經江蘇、解碼濟計山東、滬浙劃機會里福建等經濟大省陸續出臺的粵蘇種種政策措施后發現,數字經濟、魯閩綠色低碳、字經前沿科技等都被放到布局未來的重要位置。尤其是數字經濟,幾乎每個省市都制定和推出了專門的計劃目標,將其作為給經濟高質量發展“續航”的重要抓手。 這當然也有跡可循。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2萬億增至45.5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3.6%,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32.9%提升至39.8%,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作為經濟發展“優等生”的經濟大省們,自然也率先發力,努力成為黨的二十大報告論述的例證,并在數字經濟領域發展出自己的亮點和特色。 數字經濟“優等生”們的成績單和小目標 實際上,上海、浙江、廣東、江蘇、福建等經濟大省,也幾乎都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優等生”。面向未來,他們更是無一例外地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要引擎。 根據《上海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上海的數字經濟發展目標主要有數字經濟增加值力爭達到3萬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GDP)比重超過60%;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左右,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達到80%左右;引進和培育100家以上數字經濟領軍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每年新增1萬家以上數字經濟新興企業主體等。 在這些目標之下,上海計劃的重點領域有數字健康、智能制造、低碳能源、數字零售、數字金融、智能城市等數字新產業(47.390, 0.04, 0.08%)。當然,這些都需要以提升數字新基建作為基礎,包括軟件與算法、云原生與智能計算、新一代網絡、區塊鏈和元宇宙等。 從2017年,浙江就提出并開始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希望舉全省之力推動浙江數字經濟走在全國前列。今年是浙江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升級版的開局之年,在此關鍵時期,浙江首次編制發布了《浙江省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 白皮書顯示,2021年,浙江省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3.57萬億元,居全國第四,較“十三五”初期實現翻番;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8.6%,居全國第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8348.3億元,居全國第四;5年年均增長13.3%,兩倍于GDP年均增速。 浙江還提出要在接下來5年實現新一輪“雙倍增”,也就是到2027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和核心產業增加值分別突破7萬億和1.6萬億元。具體來說,浙江將高水平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科技創新中心、全國數字產業化發展引領區、全國產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興金融中心、全球數字貿易中心、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先試區、長三角新型算力中心、數字賦能共同富裕試驗區和全國數字經濟體制機制創新先導區。 根據《廣東省數字經濟發展指引1.0》,截至2021年,廣東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5.9萬億元,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該指引中還系統地提出了未來廣東省數字經濟發展“2221”的總體框架,即“兩大核心(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大要素(數據資源和數字技術)、兩大基礎(核心基礎數字產品和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和一個保障體系(包括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和服務支撐體系)”。 具體來說,以深圳為例,根據深圳“十四五”規劃,預計到2025年,深圳錨定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預期為31%,屆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將超1.2萬億元。而廣州則規劃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 根據《2022數字江蘇發展報告》,截至2021年底,江蘇數字經濟規模已超5.1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占全國的11.8%,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0.6%。江蘇計劃到2025年要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13.5%左右。 《福建省做大做強做優數字經濟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超過4萬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20年提高3個百分點,開放、健康、安全的數字生態加快形成,數字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發展質量效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山東則在《關于深化改革創新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力爭經過5年努力,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55%以上,達到5.5萬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實現翻番,打造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數實融合”成為新引擎 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最新預測,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超過60萬億元,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9%,數字產業化占GDP的比重也將從當前的7.5%提升至10%以上。經濟大省們也摩拳擦掌,期待貢獻更多。 當然,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遞進升級。過去,人們認為發展數字經濟的重點是互聯網、線上化,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和深水區,數字經濟不僅不是脫離實體經濟,相反,“數實融合”正在成為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當數字技術“投入”實體產業,融合之后,將會創新出怎樣的驚喜? 在云原生等數字技術的支撐下,南方電網僅用45天就完成了總部基地主節點的擴容和9個分子公司云平臺的上線,平均響應時間0.52s,解決了月底月初高并發場景下繳費、查費故障問題。 大型3C制造企業立鎧精密降本增效的法寶之一是工業質檢訓練平臺,這套AI質檢解決方案不但大幅提升了質檢環節的質量和效率,還有效應對了由于疫情等原因帶來的人工能力有限、成本高、勞動力不足等問題。 中國交建(9.050, 0.15, 1.69%)的業務和人員部署遍布全球上百個國家,遠程會議解決方案不僅能夠滿足在線會議等溝通需求,還能提供完善的協同辦公系統,讓高質量、低消耗的跨時空便捷溝通,從開會向生產環節拓展。以馬來西亞碼頭項目為例,通過遠程專家會議與實地直播考察評審,也能拿出超業主預期的方案,最終促成項目合作。 作為全國最大工程機械制造商,三一重工(16.710, 0.16, 0.97%)不僅要處理90萬機械的千億數據,還要與上下游規模龐大的合作伙伴互聯。借助“樹根互聯”開發“根云平臺”,不僅能夠完成千億物聯數據的采集分析,還實現了產品故障后2小時到現場、24小時內修好,備件庫存云效率超越同行40%,每年庫存費用節省超過3億元。 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健康服務,更是得益于數據技術帶來的體驗“煥新”。當實體醫??ㄗ兩黼娮俞t???,醫保數字化有效打通醫保服務各個環節的工作流,實現了醫保支付、查詢等“一碼通”,促進了醫保公共服務效率,讓公眾就醫報銷更加便捷。 根據騰訊研究院最新發布的《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2022》顯示,從行業數字化規模來看,數字原生行業(如互聯網、軟件信息、電商等)領先,文體娛和工業位居中游;但從數字化增速來看,則是傳統行業領頭,尤其工業和醫療遙遙領先,兩年同比增速均值近100%。 而從區域角度看,數字化的城市集群特征明顯,從東向中西部擴散正在形成數字經濟基本盤;從類型看,二線城市加速向一線城市靠攏,同時數字化持續向腰部城市下沉;從2021年到2022年一季度,數字化轉型指數位列TOP5的分別為廣東、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 騰訊研究院白惠天研究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工業是典型的傳統行業,其在規模和增速上都躋身前列,反映出“數實融合”已獲顯著成效。據白惠天介紹,騰訊研究院數字中國指數項目系列報告連續做了8年之久。今年的報告通過對全國351個城市和18個主要行業的數字化發展進行指數化評估,發現了數字化轉型呈現的上述趨勢性特征。 記者對比各個經濟大省的數字經濟發展計劃發現,建設5G網絡、超算中心等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均被列為重要組成部分。而相比于4G,5G更重要的應用場景是包括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在內的實體經濟領域。 各個經濟大省都在將數字經濟引向與實體產業的融合發展。以《上海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到的重點領域為例,在數字新產業中將主要培育6個子賽道,分為數字健康、智能制造、低碳能源、數字零售、數字金融和智能城市。 浙江則計劃一方面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發展,如做強數字安防、網絡通信等6個千億數字產業集群,壯大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產業,提升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能級等;另一方面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推動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 廣東也是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向上設立了數字經濟發展目標。前者推出了“廣東強芯”工程和軟件攻關工程等,著力增強關鍵技術創新能力;后者則以制造業、農業、商貿、金融、交通等為重點領域。 騰訊研究院智慧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吳朋陽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任何時代、任何產業都建立在特定的技術基礎之上,每個時代的產業面貌都基于當時相應的技術條件,今天的支柱產業曾經是以前的新興產業,今天的通用技術也曾經是以前的新興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積蓄與發展,數字技術已經從探索性的新興力量,變成大規模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石。 “數實融合重建了各個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數字技術更新了現代生產生活的技術基礎,原有產業的資源和結構被數字化重構,以量的增長、質的提升、韌性增強等方式,形成生產生活的新面貌。數字產業力量以生產性服務角色活躍在產業數字化創新發展進程中,以‘實實融合’方式實踐‘數實融合’?!眳桥箨栒f。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